故事里的中国7:帝王之路(“故事里的中国 ”系列之七,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皇帝创业故事+原典精华+格局图, 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学习帝王的成功之道。)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故事里的中国7:帝王之路(“故事里的中国 ”系列之七,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皇帝创业故事+原典精华+格局图, 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学习帝王的成功之道。)精美图片

故事里的中国7:帝王之路(“故事里的中国 ”系列之七,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皇帝创业故事+原典精华+格局图, 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学习帝王的成功之道。)电子书下载地址

》故事里的中国7:帝王之路(“故事里的中国 ”系列之七,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皇帝创业故事+原典精华+格局图, 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学习帝王的成功之道。)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故事里的中国7:帝王之路(“故事里的中国 ”系列之七,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皇帝创业故事+原典精华+格局图, 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学习帝王的成功之道。)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86355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10
  • 页数:302
  • 价格:45.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讲述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五位帝王打江山的故事,带你读懂朝 代更迭背后的天命与人心,探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内容简介:

《帝王之路》讲述了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五位帝王打江山的故事。书中以 《史记》《资治通鉴》为依据,把建立新王朝比作创业,分析五位帝王的出身、性格、战略偏 好、业余爱好、个人优势和劣势、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通过剖析帝王的抉择,来解读历史和人性。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与其说是“天命 ”,不 如说是“人心 ”。从五位理想各异的大英雄的成长经历中,读者一定能读出共鸣、读到经验教 训。本书属于“故事里的中国 ”系列。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简介:

“故事里的中国 ”丛书一套共 7 本,分 7 个主题,讲了近 400 个故事。书中故事的讲述以 《吴越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及几种“纪事本末”为依据,佐以《孙子兵法》《搜 神记》《列女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水经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及“敦煌 变文”等多种典籍。故事讲述、典籍节选与精妙评析穿插,补充历史课堂未尽的视角和细节。让 读者在快意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脉络、提升语文能力。

公孙策致力于“讲故事 ”已经许多年,讲故事丝丝入扣,讲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历 史的年轻学生,或忙碌的社会人,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读完这四百个故事。读懂中国历史, 读懂典籍。


书籍目录:

序:什么是天命? 

卷一,流氓得天命:汉高祖刘邦 

1.男儿立志——大丈夫当如是也 

2.超越项羽——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大胆用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4.脸皮够厚——必欲烹尔翁,分我一杯羹 

5.诛杀功臣——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6.万世一系——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卷二,耕读世家子弟得天命:东汉光武帝刘秀 

1.起义前后——娶妻当得阴丽华 

2.能伸能屈——从昆阳到洛阳 

3.大度能容——推赤心入人腹中 

4.驱狼赶虎——借赤眉灭玄汉 

5.一统天下——既得陇,复望蜀 

6.光武中兴——因袭西汉,以柔道治天下

卷三,宦官后人终不得天命:三国魏武帝曹操 

1.千古定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睥睨群雄——挟天子以令诸侯 

3.赤壁之战——一着错天下三分 

4.自明本志——终于未能称帝 

5.立储正确——成功套用周文王模式 

卷四,豪族子弟得天命:唐太宗李世民 

1.关陇集团——没有隋炀帝就没有唐太宗 

2.隋失其鹿——李渊举兵入关中 

3.用兵如神——削平河北群雄 

4.骨肉喋血——玄武门兵变 

5.天可汗——中华夷狄,爱之如一 

6.贞观之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卷五,赤贫阶级得天命:明太祖朱元璋 

1.红巾军起义——小和尚成了副元帅 

2.龙盘虎踞——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3.鄱阳大战——灭陈友谅抚平东南 

4.大局在握——遥控各路远征军 

5.诛杀大臣——削除帝国权杖上的蒺藜刺 

6.绝对皇权——大明王朝的性格就此确定 

跋:得人才者得天下


作者介绍:

    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知名专栏作家,喜欢以史为鉴。曾任“ 中时报系 ”记者、主任、 副总编辑,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代表作有《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 说唐诗故事》《史记经典 100 句》《战国策经典 100 句》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作者认为,在逐鹿大戏中取得最终胜利,并守住胜利果实,最重要的就是识人用人。说起来简单的四个字,其实是对人的巨大考验。首先,把真正的人才从庸才和骗子之中挑选出来,及已经考倒了很多逐鹿英雄。这里列举了本书的五位主角各自的“求贤令”,并就“求贤令”分析了每位皇帝各自的出身和性格,视角新颖,很有意思。

——编者按

 

得人才者得天命:不同出身的皇帝,各有独特的方法和态度,从自己的关系网中挑出真正的人才

 

写完五位逐鹿胜利者之后,虽然仍旧无法得出“胜利方程式”,但是却对一句老生常谈更加肯定——得人才者得天命。

强调老生常谈,其实是因为一个感叹:乱世英雄逐鹿大赛的最后胜利者,未必是一位多么优秀的人。因为当时的“参赛者”就这些人,并不是“天”(假如有的话)派一个人格、能力都无瑕的人来,而是“天”只能在当时现成的人当中“拣”一个。

易言之,如果“被拣中”就是天命,那么,他的对手应该都不如他,但事实上却不尽然。例如,项羽比刘邦差吗?然而,最后“被拣中”的必定是手下人才济济。本书五位主人翁都满足这个条件,而且他们都求才若渴,又能识人用人,因此人才都乐为他们所用。曹操最终不得天命,是因为对手孙权、刘备具备同样特质。

项羽最终败给刘邦的一大原因,就是阵营中人才不济。另外举三个最显著的反证:本书提及的更始皇帝刘玄,另外唐朝末年的黄巢、明朝末年的李自成,他们都曾打进前朝都城,并且坐上龙椅当起皇帝,可是都没能坐稳,都成为“败寇”,而且就没听过他们手下有什么卓越的文臣武将。

然而,由于五位主人翁的出身背景不同,他们的求贤作风也互异。刘邦和朱元璋是白衣出身,求贤诏言辞恳切:

 

(周文王、齐桓公)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今贤士多隐岩穴,岂有司失于敦劝欤,朝廷疏于礼待欤,抑朕寡昧不足致贤,将在位者壅蔽使不上达欤。不然,贤士大夫,幼学壮行,岂甘没世而已哉。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儒讲明治道。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

 

刘邦的诏书说:天下贤士每个时代都有,就看君主能不能结交贤士,我就是因为得到老天眷顾和贤士相助而得天下,希望能够国祚绵长,世世不绝。贤人既然已经跟我一同平定天下了,怎么可以不跟我一起治理天下呢?

最后那两句是刘邦特有的江湖气,朱元璋虽然也措辞恳切,表示“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可是态度却谦虚多了。又说:如今贤人都隐居不出,是因为官吏没去敦请吗?是朝廷礼数不周吗?还是我的德行不足以招来贤士?

曹操、李世民就不一样了,他俩都是贵胄子弟出身,求贤的态度乃是上对下的。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意思是,自古开国君主都是得到贤人才能治理天下,他们发现人才不是偶然的际遇,是在上位者主动寻求的,而现在正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

书中有述及,曹操非常努力罗致寒门士人,以对抗高门世家,因此虽然是上对下求才,但至少态度是积极的。

李世民就又不同了。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李世民出身于关陇执政集团,夺取政权是“换人做”,而非“打天下”,关陇集团现成有可以立即上手的各种人才,而李世民刚好有着收纳对手干部的肚量和因才器使的能力。所以他需要新进人才乃不是求贤,甚至不是访才,而是举贤。封德彝举贤不努力,而以“今世未有奇才”搪塞,被唐太宗修理“怎么可以诬赖一世之人”。

至于刘秀,他出身耕读世家,又曾游学长安,所以不会特别笼络士人,以邓禹为例,是主动前往追随刘秀。刘秀反倒是对待武将有独到之处,就是写亲笔信问候、慰劳,同时以实际行动让武人归心,例如昆阳之战激励绿林兵将领、轻骑巡视铜马部队、休闲装束接见马援、对赤眉首领说“不服气,我们重新打过”等。

换一个角度,他们五位由于出身不同,成功历程也不同,所谓“识才用才”,表现得自然不同。

李世民跟另外四位最大不同在于,他的“初心”不是打天下,而是“换人做做看”。因为他生长在关陇执政集团,原来隋朝的人才(如李靖、封德彝等)他都认识,收服的对手人才也都因为交过手而认识,所以他需要的是量才器使。刘秀跟曹操原本有自己的班底,革命初期固然努力吸收人才,但刘秀在称帝之后、曹操在赤壁之后,其核心团队就不太有新血加入,他们需要的是展现海纳百川的气度(如推心置腹、跣足出迎)。刘邦和朱元璋则是赤脚打天下,他们靠自己辨认少年时期的弟兄或早期前来投靠的英雄豪杰,哪个是人才、哪个是坏胚,人才又能担当什么任务,他俩的识才天赋应该是最高等级。

无论如何,五位都有自己的一套,也有独特的领袖魅力,使得他们能够将人才聚集在自己身边而击败对手,也因人才鼎盛而让帝国长治久安。也就是说,兵多将广不是一定会赢得最后胜利,灭了前朝当了皇帝也不见得能建立天命,只有得人才者能得天命。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讲述开国之君的创业故事,带您轻松读懂朝代更迭,读懂中国历史。通过这本书,我们能 读懂改朝换代背后深刻的历史原因,能看到每个朝代各自的永续方案,这些方案有弊有利,作 者都一一为我们解析。比如刘邦打败项羽,打破的也是平民和贵族之间的阶级壁垒;刘秀胜出 得益于人心思汉,也因延续西汉制度埋下祸根;“天可汗 ”李世民,善战、开放、包容,却给 自己的后代留下巨大隐患等等。

  解读皇帝的性格特点和策略偏好,剖析他们的成功经验。如果出身卑微,只能从事最繁忙 最危险的工作,这时要如何快速实现自我提升?如果看准一个好机会,但团队犹豫不决,要如 何推动大家作出抉择?这本书讲述了皇帝们遇到的这些问题,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读者能 够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决策之道,从乱局中脱颖而出。

3.深度解析成语、名句、典故,丰富作文案例库。本书在讲故事的同时,还讲述了“得陇望蜀 ” “驱狼吞虎 ”“推心置腹 ”等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解析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周公吐  哺,天下归心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等千古名句的写作情境和深意。方便我们在写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4.故事简明生动,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作者文笔古雅平顺,节奏明快,读者可以利用 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编辑推荐

这本《帝王之路》讲了五位皇帝打江山的故事,他们是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 璋。这五位都是性格鲜明、天资卓越的大人物,若要说他们有何共同点,那肯定是:都有远大 的志向、超凡的个人能力,都善于识人用人。不过这共同点也太概括太抽象了,还是分析他们 的差异更有趣。很多读者对这五位肯定已经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可能还曾将他们相互比较、 在心里排了高下名次。这本书倒没有给他们排名,但也在一边讲各位皇帝的故事,一边分析他 们的出身、性格、战略偏好、业余爱好、个人优势和劣势、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等。 在对他们进行比较的时候,也指出后世某位皇帝的一些决策,很可能是参考了前面皇帝的成功 案例。如果我们之前已经给他们五位排了名次的话,读过这本书,应该可以巩固或调整心里的 排名吧。我们也可以和作者一样,认为他们可以并列第一(也欢迎其他皇帝加入并列)。总之, 从五位出身、性格、理想各异的大英雄的成长经历中,一定能读出共鸣、读到经验教训。

另外,本书说是五位开国之君的故事,但其实有一些争议。比如魏武帝曹操,事实上一生 都没有正式称帝;又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参与了打江山,但唐朝第一位皇帝是他的父亲李 渊。但是作者公孙策先生为什么一定要在开国之君的序列里写曹操和李世民,而不选入曹丕和 李渊呢?原因在书中当然有讲。读完此书,我们可能也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吧。


书摘插图

在公孙策先生笔下,朱元璋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哪怕是当小兵的时候,在那种极度劳累极度危险的生活中,他也在不懈地读书学习、提升自己。这里我们会看到,他所学如何派上了用场:史书中的破釜沉舟、望梅止渴、推心置腹、约法三章,朱元璋都变通后化为己用,并最终获胜。而另一方面,洪秀全学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却很快灭亡。

——编者按

 

从小和尚到“吴国公”朱元璋复制项羽、刘邦、刘秀、曹操的成功经验

 

说不接受诏命,是表态不愿屈居郭天叙之下,却没有脱离红巾军的意思,因此朱元璋的旗帜仍然用小明王的国号“宋”,公文也用小明王的年号“龙凤”,这些都是遵循最高原则“低调壮大”的必要措施。

当时的情况:刘福通领导下的宋军攻下了开封,定为京师,傀儡小明王韩林儿安坐龙椅,派出三路大军对元朝政府发动总攻,攻下了今天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辽东一带,甚至进入高句丽,只没能攻进大都(今北京)。元朝已经令不出大都,可是宋军也耗尽力量,南方的义军多半安于割据,不求开展,给了朱元璋极好的机会。

朱元璋的号召力提升,和州的军队多了,粮食渐渐紧张,于是他将目标指向太平(今安徽当涂县),那附近都是产米区。可是太平跟和阳隔着一条大江(长江),过江得有上千艘船只才济得了事,奈何朱元璋手下却没有水军。

或许那就是“天命” ——巢湖一带的豪族俞姓、廖姓聚集了附近渔民自保,以水寇李扒头为统帅,泊船连寨,有千余艘大小船只,超过万人的水上武力。这支力量受到红巾军左君弼(非小明王系统)的攻击,连番败阵,李扒头派人前来和州,跟朱元璋通款曲。朱元璋亲自去到巢湖,劝他们“与其死守挨打,不如结伙渡江”,于是趁着梅雨季连下二十多天雨,“河坑尽平”,大小船只悉数到达和州。

有了水军,朱元璋(当时仍打着宋军旗号)舳舻齐发,乘风渡江,在采石与元兵遭遇,常遇春当时刚刚加入打第一仗,“挺戈跃而上,守者披靡”,诸军鼓勇跟进,攻克采石,缘江堡垒纷纷归附。

宋军士卒看见粮食牲口,抢都来不及,口中嚷嚷着要将之搬回和州。朱元璋见状,跟徐达商议后,将船缆绳通通斫断,推入江流,霎时江边空无一船,诸军士慌乱叫苦。

朱元璋下令:“前面是太平府,子女玉帛无所不有,攻下任尔取用。”军士于是个个奋勇争先,两天后攻下太平城。

大军进城时,李善长已经在城门口张贴告示,严禁掳掠,违者斩首。斩了一个小兵之后,全军肃然,可是又担心军心不稳,教城内富户捐出金银财帛,分给将士。然后在庆功宴上将李扒头灌醉,捆住手脚,推入江中,完全掌握水军。

 

红巾军起于苏北,攻城略地也多往北发展,基本上都是“陆军”,而濠州城内“一个池塘五只龙”的困局,正源自他们都是“旱龙”,所以没有能力渡过长江往江南发展。

朱元璋有了水军之后,竞争力立即超越了濠州五大帅,这是他脱颖而出的关键。

然而,朱元璋不愿留在濠州与诸帅搅和,却接受了巢湖的水泊草寇,又是什么考量?简单说,就是“竞争力”——有了水军,他就有能力渡江,有能力参与江南鱼米之乡的逐鹿大赛。后来的发展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太平城耆老出城迎接朱元璋,其中有一位饱学之士陶安,朱元璋问他:“我想要攻取金陵,你的看法如何?”陶安说:“金陵是帝王之都,形势龙盘虎踞,又有长江之险,占据金陵,然后攻取四方,无往不克,那正是老天资助你的礼物啊!”(今天的南京当时官方名称是“集庆”,可是史书记载紊乱,称集庆、金陵、建康不一。)

这边还在商议要攻集庆,那边元兵已经攻来。青军(元朝政府花钱招募的佣兵,制服青色,官方称之为“义军”)元帅陈埜先跟大将康茂才水路分道兵临太平城下,朱元璋自己督战守城,事先命徐达到城外预设埋伏,内外夹击之下,陈埜先兵败被俘。朱元璋释放他,要他写信招降青军,隔天青军通通改为红色旗帜及头巾,然后朱元璋跟陈埜先讲好合攻集庆城,让他率领军队回去。其实,陈埜先并不是诚心归附,而朱元璋也明白。

宋军如期攻打集庆,陈埜先跟元兵统帅福寿联合,在秦淮河畔夹击宋军,宋军大败,郭天叙跟张天祐都战死——朱元璋借刀杀人成功。而陈埜先则在追击宋军时,被恨他的反元乡民偷袭刺死,朱元璋率军回到太平,将士家属则被送回和州。

隔年春天,朱元璋水陆并进再攻集庆,陈埜先的儿子陈兆先率领陈埜先旧部屯驻城外,才一接战就败阵投降,朱元璋释放陈兆先,并且选择陈兆先的部下五百人纳入麾下。那五百人都惶惧不安,朱元璋下令,当天夜里由他们负责自己的宿卫,环绕主帅帐篷四周的帐篷里,都是陈兆先的部下,原本的近卫都睡到外围帐篷。主帅帐篷里只有冯国用一人相伴,朱元璋本人卸下战甲,安寝直到天明,于是所有人都不再惶惧了。

集庆城顺利攻破,元兵统帅福寿战死,陈埜先手下大将康茂才率众来归。朱元璋将集庆改名应天府,取“上应天命”的意思,并召集地方父老讲话,说:“元朝失政,生民涂炭,我来是为民除害。你们各守原本职业,不必担心。贤能君子愿意相随立功者,我会礼遇重用;原本不好的法令,一律废除。”

 

本章写到这里,从朱元璋身上看到本书前面很多人的影子:

砍断船缆让军士没有退路,有项羽“破釜沉舟”的影子。

用“前面太平城有的是子女玉帛”激励士气,有曹操“望梅止渴”的影子。

卸甲安枕由降卒宿卫,有刘秀“推心置腹”的影子。

召集父老讲话,尽除元朝苛法,有刘邦“约法三章”的影子。

于是印证了前章说的,虽然朱元璋是小沙弥投军,可是他人在军中却看了很多书,学到这些开创大业的前人故事。更由于他胸怀大志,在状况需要时,能将这些成功的作为,复制到自己的事业上。

 

拿下集庆之后,朱元璋派出将领攻取周边诸县,扩大势力范围,陆续建置镇江府、广兴府等,接受诸将推举为“吴国公”,建立政府。

当时的起义军,稍有规模就称王、称帝,为什么朱元璋只称“公”?

因为有一个人给了他一个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就是将应天府修筑成为敌人攻不下的城池,积聚足够打天下的粮草(只要粮草足,不愁没兵源),同时不急着称王,以免树大招风。这个建议符合朱元璋最初的“低调壮大”原则,而且更清楚、易记且具体。

提这个建议的名叫朱升,曾经在元朝做过学士的官,朱元璋在攻下徽州时,派人请来朱升当面请益。另一位当过元朝官的是刘基(刘伯温),朱元璋在平定浙江过程中,派人致函并重金礼聘之。跟刘基同时受聘的是宋濂,后来官居知制诰(帮皇帝起草诏书)——朱元璋在应天说的“贤能君子愿意相随立功者,我会礼遇重用”不是场面话。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诀流传至今,广受引用,但是后人多半死背句子,不通时势,反而误用了。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朝时的洪秀全,太平天国一路从广西打到金陵,然后就不走了,只派出将领四出征伐,几个王留在金陵城里享乐,乃至相互杀伐。后来各路军都失利,回守金陵,最终被湘军攻破围城,诸王都“进了天国”!

洪秀全应该读过朱元璋灭元的历史,可是他不能审度实情——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面临元朝末年那种天怒人怨、饥民满天下的情况。另外,朱元璋军纪严肃,人民都欢迎他的军队到来。相反的,当时人民爱乡保家,而太平天国军纪不佳,人民称之为“长毛贼”,因此各地都自组乡团抵抗“长毛”。


媒体评论

历史故事常读常新、常讲常新。“故事里的中国 ”这套书讲中国的历史故事,作者公孙策 先生立志把历史讲得既有用又有趣。他以《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为本,也不忽视正史之 外的野史轶闻,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力图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 小说的人情味,希望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方志远

 

把史书中的故事提取出来,很方便作文时当案例库。台湾作者的旧文章,文字是平顺的, 个别词句带些古意,而绝未受网文风格熏染,也正适合课余阅读。

——文史作者刘勃


前言

《帝王之路》序

什么是天命?

 

 

史书上一再出现一个词“王者不死”,意思是,某人系“天命所归”,所以能大难不死,甚至屡屡逢凶化吉,想要害他的人都不成功,因此说他是上天注定的“王者”。可是这个说法是倒果为因,其实是某人在群雄逐鹿天下的淘汰赛中赢得了最后胜利,其他逐鹿对手都死了、投降了,而他没死、胜利了,他才成为王者。

本书选择的五位开国君主,都是因为前朝天命终结而兴起,其中只有曹操未能建立“天命”,另外四位: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都建立了一个长久的王朝。他们也因此赢得了撰史权,史书上于是充斥关于他们的各种神迹,例如:母亲与龙交合而生、相貌隆准日角、黄龙现身出生地、出生时二龙戏于门外、生产时红光满室等,也是要为他们的“天命”做佐证。

然而他们确实屡次逢凶化吉,难道真是因为生有异象、王者不死吗?还是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对了什么?本书要窥探的,就是他们在关键时刻,面对机会出现(好运或危机)时所做的决断。他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是在怎样的情境、心境之下,依循怎样的思考做出决定?至于曹操,正好是一个对照,他距离一统天下可说只差一步之遥,他的功业更丝毫不逊于另外四位,那么,他又为什么可以称帝而终其一生不称帝?

为此,本书在述说历史时,增加了两个单元“赞”和“觇”,前者是评论,近似史书作者的曰、言,后者是觇探当事人在当下的心境,和他做成决定、采取作为的思考因素。

用这样的方式说历史故事,其实是希望带动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钱穆先生说:“读历史要在现实中找问题,到历史里寻答案。”然而时空迥异、人事殊非,想要复制前人的成功,事实上不可能,但是进入历史情境,体会前人当时的心境,探索他们取得成功或化险为夷的决策思考——当时局势中,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甚至该赌、不该赌,却是可以学到,而且有事实结果可验证的。

 

释“天命”

“天命”不应该是阴阳学的定义,本书对“天命”尝试做不一样的诠释。

上古时代有信仰而无宗教,农业民族凡事看老天的脸色,于是人们信仰“天”。而地上的政权为了巩固它在人民心中的正当性,乃宣称自己得到“天命”。

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度,不必托言天命,因为人心(四方部落)认同舜、禹最贤能,他俩继承尧、舜为领袖理所当然。可是,禹死后,四方部落不归向禹所指定的继承人益,而归向禹的儿子启,因为启比较贤能,却就此走入君主世袭。

夏朝传到桀,桀暴虐,商汤伐桀是顺应人心,但是夏朝建立既久,人心认同夏朝有“天命”,商汤要颠覆夏朝的正统,于是在誓师之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凯旋之时又说“敢昭告于上天神后”,意思是夏朝失去了天命,并于人心广植“商朝有新天命”的观念。后来商朝传到纣,纣暴虐,周武王伐纣,同样模式再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简单说,所谓“汤武革命,顺天应人”,“应人”是必要条件,“顺天”则是充分条件。

到了春秋时代,虽然周天子沦为名义上的诸侯共主,已经毫无实力,可是当楚庄王向周王室“问鼎”时,王孙满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天命未改”。

楚庄王当时讨伐戎人得胜,班师途中将大军开到雒邑城外示威,派出使者向周天子“问鼎”,王孙满对楚使说:“重点在德而不在九鼎,周王室虽然式微,天命却还没改变,不是你们楚王可以问的。”王孙满这番话点出了一个铁则:若前一个“天命”尚未终结,就没有下一个“天命”。

直到秦始皇削平六国,周朝的“天命”才结束了。秦始皇得了天下后,用和氏璧镌刻一方传国玺,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目的当然是彰显秦朝建立是拥有“天命”的,可是这方传国玺却在仅仅十五年之后就被呈献给了刘邦。刘邦拿到了传国玺,并且击败项羽得到天下,但是汉朝的“天命”却不是因传国玺而建立,而是因为西汉政府的治理得人心,国祚延续了两百多年。

于是对前述铁则有必要做一些修改:周的天命告终,而秦的天命不能建立,汉朝才有了机会。虽然必要条件“应人”不变,但充分条件“顺天”不同了:“天命”不是制造神话或拥有传国玺就能建立,必须年祚够长,而年祚久远则建立在治理得人心上面。汉朝董仲舒说得最明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简单说,就是得人心才能得天命。

本书五位主人翁都是在前朝失去“天命”,兵革四起的情势下,赢了逐鹿大赛,后来也能长治久安,乃建立了“天命”。


书籍介绍

讲述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五位帝王打江山的故事,带你读懂朝代更迭背后的天命与人心,探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七,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皇帝创业故事+原典精华+格局图,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学习帝王的成功之道。

☆内容简介

《帝王之路》讲述了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五位帝王打江山的故事。书中以《史记》《资治通鉴》为依据,把建立新王朝比作创业,分析五位帝王的出身、性格、战略偏好、业余爱好、个人优势和劣势、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通过剖析帝王的抉择,来解读历史和人性。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与其说是“天命”,不如说是“人心”。从五位理想各异的大英雄的成长经历中,读者一定能读出共鸣、读到经验教训。本书属于“故事里的中国”系列。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简介: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一套共7本,分7个主题,讲了近400个故事。书中故事的讲述以《吴越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及几种“纪事本末”为依据,佐以《孙子兵法》《搜神记》《列女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水经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等多种典籍。故事讲述、典籍节选与精妙评析穿插,补充历史课堂未尽的视角和细节。让读者在快意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脉络、提升语文能力。

公孙策致力于“讲故事”已经许多年,讲故事丝丝入扣,讲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历史的年轻学生,或忙碌的社会人,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读完这四百个故事。读懂中国历史,读懂典籍。

☆本书亮点

1.

讲述开国之君的创业故事,带您轻松读懂朝代更迭,读懂中国历史。通过这本书,我们能读懂改朝换代背后深刻的历史原因,能看到每个朝代各自的永续方案,这些方案有弊有利,作者都一一为我们解析。比如刘邦打败项羽,打破的也是平民和贵族之间的阶级壁垒;刘秀胜出得益于人心思汉,也因延续西汉制度埋下祸根;“天可汗”李世民,善战、开放、包容,却给自己的后代留下巨大隐患等等。

2.

解读皇帝的性格特点和策略偏好,剖析他们的成功经验。如果出身卑微,只能从事最繁忙最危险的工作,这时要如何快速实现自我提升?如果看准一个好机会,但团队犹豫不决,要如何推动大家作出抉择?这本书讲述了皇帝们遇到的这些问题,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读者能够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决策之道,从乱局中脱颖而出。

3.深度解析成语、名句、典故,丰富作文案例库。本书在讲故事的同时,还讲述了“得陇望蜀”“驱狼吞虎”“推心置腹”等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解析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千古名句的写作情境和深意。方便我们在写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4.故事简明生动,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作者文笔古雅平顺,节奏明快,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名家推荐

历史故事常读常新、常讲常新。“故事里的中国”这套书讲中国的历史故事,作者公孙策先生立志把历史讲得既有用又有趣。他以《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为本,也不忽视正史之外的野史轶闻,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力图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希望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方志远

把史书中的故事提取出来,很方便作文时当案例库。台湾作者的旧文章,文字是平顺的,个别词句带些古意,而绝未受网文风格熏染,也正适合课余阅读。

——文史作者刘勃

☆编辑推荐

这本《帝王之路》讲了五位皇帝打江山的故事,他们是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这五位都是性格鲜明、天资卓越的大人物,若要说他们有何共同点,那肯定是:都有远大的志向、超凡的个人能力,都善于识人用人。不过这共同点也太概括太抽象了,还是分析他们的差异更有趣。很多读者对这五位肯定已经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可能还曾将他们相互比较、在心里排了高下名次。这本书倒没有给他们排名,但也在一边讲各位皇帝的故事,一边分析他们的出身、性格、战略偏好、业余爱好、个人优势和劣势、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等。在对他们进行比较的时候,也指出后世某位皇帝的一些决策,很可能是参考了前面皇帝的成功案例。如果我们之前已经给他们五位排了名次的话,读过这本书,应该可以巩固或调整心里的排名吧。我们也可以和作者一样,认为他们可以并列第一(也欢迎其他皇帝加入并列)。总之,从五位出身、性格、理想各异的大英雄的成长经历中,一定能读出共鸣、读到经验教训。

另外,本书说是五位开国之君的故事,但其实有一些争议。比如魏武帝曹操,事实上一生都没有正式称帝;又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参与了打江山,但唐朝第一位皇帝是他的父亲李渊。但是作者公孙策先生为什么一定要在开国之君的序列里写曹操和李世民,而不选入曹丕和李渊呢?原因在书中当然有讲。读完此书,我们可能也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吧。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小说多(311+)
  • 收费(529+)
  • 赚了(206+)
  • 差评(640+)
  • 章节完整(277+)
  • 体验满分(407+)
  • 购买多(322+)
  • 经典(527+)
  • 强烈推荐(198+)

下载评价

  • 网友 焦***山:

    不错。。。。。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家***丝:

    好6666666

  • 网友 谢***灵: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师***怡: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后***之: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堵***格:

    OK,还可以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 网友 薛***玉: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冯***丽: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宫***凡: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国***舒: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曾***文:

    五星好评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