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梁思永,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次子,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本书的作者梁柏有(梁思永先生之女)以深情的笔触,穿越八十年的时光,记叙、回思了一位考古学大师、一位良师益友、一位慈父的生命历程。作者通过大量亲身经历,结合对同代人的采访,广泛搜求 历史信息,缀合时代碎片,为读者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梁思永的真实形象。
————————————————————————————————————
父亲的故事,考古的故事,家族的故事 ——写在《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出版发行之际
王志伟(故宫出版社 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 本书责任编辑)
“思文”二字,语出《诗经·周颂》:“思文后稷,克配彼天。”意思是说,后稷的文德,当配享于天。引申为后世对先贤事迹的追念。这部《思文永在》就是一部追念先贤的著作,满怀一位女儿对自己父亲长久的眷恋与怀念,父亲的名字——思永,在嵌入书名的同时,更是深深地嵌进作者的记忆中。
梁思永先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先驱,被誉为“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学训练之第一人”,其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名人簿中,应当占据相当靠前的位置。梁先生之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贡献,在于首先提出了“文化层”的概念,在于找到了“后岗三叠层”这把钥匙,在于改进了现代考古方法,在于培养了新中国的考古人才……现在看来,他的这些贡献与新会梁氏这个显赫家族的出身似乎并无太大关系,更多地是源于他后天艰苦卓绝的努力,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他短暂而丰富的一生,无一日不是记取乃父梁启超先生的殷殷嘱托,担当起“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者”的名誉,他做到了。
记得刚刚接手这部书稿的时候,本书的作者梁柏有女士给我们的感觉,用傅斯年先生寄语史语所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为什么呢?梁老师总是说:“我父亲走的太早了,给我留下的资料太少了。”确实是这样,梁先生去世于1954年,时年50岁,那时除了30年代以来梁先生发表于国内外的专著、论文以外,相当一部分关于其工作状态的资料随着史语所的播迁,已经远徙台湾,以至于后来有人向她问及父亲的考古事迹时,她竟然有着无言以对的尴尬。与父亲生命交集的二十余年的回忆,就成了她所保存的关于父亲最珍贵的遗产。
2013年开始,梁柏有女士以80多岁的高龄,开始“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但凡与父亲有关的文献、资料、照片,她通通收纳其中,以一股孩子气的坚持,克服眼疾,提笔著文,寒暑两载,终成大观。交稿那天,一份沉甸甸的资料被铺排在编辑室的书案前,编辑们无不为老人的执着所感动,女儿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回忆,连同世间能够找到的关于父亲的资料,被一股脑地“灌装”成初稿,编辑在兴奋之余,不免有爬梳冗余之感,因为作者孩子气的收集,再加上孩子气的整理,生怕遗漏本就不多的关于父亲一字一句的信息。如此,交到我们手中的初稿,着实让我们摸不着头绪。
一直以来,我相信:编辑司职,以不删一字一句而成文隽雅为上;以斟酌损益而增改修添为中;以越俎代庖而捉刀揣测为下。对于这部回忆录性质的书稿,作者每一字的回忆,都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第一手信息,绝对不可因为前后逻辑的些许错乱而大删特删。于是,一条关于编辑此书的铁的纪律被确定下来:必须忠实于原稿,先做组稿的加法,再做编辑的减法。对每一条史料、每一篇参考都予以充分重视,帮助作者理清回忆的思路,形成文字的系统。如此一来,一部信息量庞大、有血有肉的回忆录便初具规模了。
在这部回忆录的编辑过程中,给我的感觉,真的不仅仅只是与一位作者磨合文字、往还资料,而是完全深入到整个家族对梁思永先生的深切缅怀之中。通过这些文字、照片、档案,不经意地,我们触碰到了一个人的历程,一个家族的聚散,一个国家的荣辱。在梁思永先生奋斗不息的身影背后,我们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如山的父爱,梁氏兄弟姐妹们真挚的手足亲情,李济、傅斯年、金岳霖等人在工作与生活上的鼎力扶持,还有史语所考古组“十兄弟”们不羁的豪迈……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生动如昨的画面,在在体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学者们百折不挠的乐天精神。在这部回忆录中,“个人”与“国家”的互动,是一条作者没有点破的主题。当一个人的命运开始与国家的命运起伏相合的时候,那么支持他奋斗的动力会被赋予国家的力量。梁思永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擎起国家的力量而奋斗终生的人。
这部回忆录的成书过程中,除了作者梁柏有女士之外,还有多位梁氏后人参与其中,有些甚至是高龄命笔,数易其稿。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女士,当时以84岁高龄,撰写出一篇一万余字的纪念长文,缅怀三叔;梁思庄的女儿吴荔明教授,深情地回忆了与三舅共同度过的时光;梁思礼的女儿梁忆冰女士,感怀三叔为中国考古学鞠躬尽瘁的一生,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题,著文纪念;还有梁家的第四代人于葵女士,以其专长,将梁思永先生早年的英文学习笔记翻译成中文,收录于本书;更需要一提的是,梁思永先生的八弟,我国著名的火箭专家梁思礼先生,在89岁高龄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血脉兄弟,一纸难言。完全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这个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共患难的家族强大的凝聚力与责任感,才有了《思文永在》这部回忆录的出版。
《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全书25万字,插图200幅,包括梁思永先生各个时期的工作与生活留影、学习笔记、考古标本、往来信函等,在以女儿的口吻追述其生平事迹的同时,亦收录多位国内考古界知名人士的回忆文章,以及前文提到的梁氏家族成员的怀念文字。尽可能全面地将梁思永先生其人、其事、其精神、其贡献展现出来。
一本书,一群历史的亲历者,一段难以割舍的回忆,希望这部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先驱者梁思永先生的回忆录,能够为今天的读者带来启迪。
转自: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kyMzgwMA==&mid=2818954871&idx=3&sn=3beb7d1c947bb7718969520a65b49356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梁思永,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次子,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本书的作者梁柏有(梁思永先生之女)以深情的笔触,穿越八十年的时光,记叙、回思了一位考古学大师、一位良师益友、一位慈父的生命历程。作者通过大量亲身经历,结合对同代人的采访,广泛搜求 历史信息,缀合时代碎片,为读者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梁思永的真实形象。
————————————————————————————————————
父亲的故事,考古的故事,家族的故事 ——写在《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出版发行之际
王志伟(故宫出版社 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 本书责任编辑)
“思文”二字,语出《诗经·周颂》:“思文后稷,克配彼天。”意思是说,后稷的文德,当配享于天。引申为后世对先贤事迹的追念。这部《思文永在》就是一部追念先贤的著作,满怀一位女儿对自己父亲长久的眷恋与怀念,父亲的名字——思永,在嵌入书名的同时,更是深深地嵌进作者的记忆中。
梁思永先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先驱,被誉为“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学训练之第一人”,其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名人簿中,应当占据相当靠前的位置。梁先生之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贡献,在于首先提出了“文化层”的概念,在于找到了“后岗三叠层”这把钥匙,在于改进了现代考古方法,在于培养了新中国的考古人才……现在看来,他的这些贡献与新会梁氏这个显赫家族的出身似乎并无太大关系,更多地是源于他后天艰苦卓绝的努力,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他短暂而丰富的一生,无一日不是记取乃父梁启超先生的殷殷嘱托,担当起“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者”的名誉,他做到了。
记得刚刚接手这部书稿的时候,本书的作者梁柏有女士给我们的感觉,用傅斯年先生寄语史语所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为什么呢?梁老师总是说:“我父亲走的太早了,给我留下的资料太少了。”确实是这样,梁先生去世于1954年,时年50岁,那时除了30年代以来梁先生发表于国内外的专著、论文以外,相当一部分关于其工作状态的资料随着史语所的播迁,已经远徙台湾,以至于后来有人向她问及父亲的考古事迹时,她竟然有着无言以对的尴尬。与父亲生命交集的二十余年的回忆,就成了她所保存的关于父亲最珍贵的遗产。
2013年开始,梁柏有女士以80多岁的高龄,开始“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但凡与父亲有关的文献、资料、照片,她通通收纳其中,以一股孩子气的坚持,克服眼疾,提笔著文,寒暑两载,终成大观。交稿那天,一份沉甸甸的资料被铺排在编辑室的书案前,编辑们无不为老人的执着所感动,女儿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回忆,连同世间能够找到的关于父亲的资料,被一股脑地“灌装”成初稿,编辑在兴奋之余,不免有爬梳冗余之感,因为作者孩子气的收集,再加上孩子气的整理,生怕遗漏本就不多的关于父亲一字一句的信息。如此,交到我们手中的初稿,着实让我们摸不着头绪。
一直以来,我相信:编辑司职,以不删一字一句而成文隽雅为上;以斟酌损益而增改修添为中;以越俎代庖而捉刀揣测为下。对于这部回忆录性质的书稿,作者每一字的回忆,都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第一手信息,绝对不可因为前后逻辑的些许错乱而大删特删。于是,一条关于编辑此书的铁的纪律被确定下来:必须忠实于原稿,先做组稿的加法,再做编辑的减法。对每一条史料、每一篇参考都予以充分重视,帮助作者理清回忆的思路,形成文字的系统。如此一来,一部信息量庞大、有血有肉的回忆录便初具规模了。
在这部回忆录的编辑过程中,给我的感觉,真的不仅仅只是与一位作者磨合文字、往还资料,而是完全深入到整个家族对梁思永先生的深切缅怀之中。通过这些文字、照片、档案,不经意地,我们触碰到了一个人的历程,一个家族的聚散,一个国家的荣辱。在梁思永先生奋斗不息的身影背后,我们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如山的父爱,梁氏兄弟姐妹们真挚的手足亲情,李济、傅斯年、金岳霖等人在工作与生活上的鼎力扶持,还有史语所考古组“十兄弟”们不羁的豪迈……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生动如昨的画面,在在体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学者们百折不挠的乐天精神。在这部回忆录中,“个人”与“国家”的互动,是一条作者没有点破的主题。当一个人的命运开始与国家的命运起伏相合的时候,那么支持他奋斗的动力会被赋予国家的力量。梁思永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擎起国家的力量而奋斗终生的人。
这部回忆录的成书过程中,除了作者梁柏有女士之外,还有多位梁氏后人参与其中,有些甚至是高龄命笔,数易其稿。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女士,当时以84岁高龄,撰写出一篇一万余字的纪念长文,缅怀三叔;梁思庄的女儿吴荔明教授,深情地回忆了与三舅共同度过的时光;梁思礼的女儿梁忆冰女士,感怀三叔为中国考古学鞠躬尽瘁的一生,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题,著文纪念;还有梁家的第四代人于葵女士,以其专长,将梁思永先生早年的英文学习笔记翻译成中文,收录于本书;更需要一提的是,梁思永先生的八弟,我国著名的火箭专家梁思礼先生,在89岁高龄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血脉兄弟,一纸难言。完全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这个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共患难的家族强大的凝聚力与责任感,才有了《思文永在》这部回忆录的出版。
《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全书25万字,插图200幅,包括梁思永先生各个时期的工作与生活留影、学习笔记、考古标本、往来信函等,在以女儿的口吻追述其生平事迹的同时,亦收录多位国内考古界知名人士的回忆文章,以及前文提到的梁氏家族成员的怀念文字。尽可能全面地将梁思永先生其人、其事、其精神、其贡献展现出来。
一本书,一群历史的亲历者,一段难以割舍的回忆,希望这部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先驱者梁思永先生的回忆录,能够为今天的读者带来启迪。
转自: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kyMzgwMA==&mid=2818954871&idx=3&sn=3beb7d1c947bb7718969520a65b49356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内涵好书(439+)
- 简单(525+)
- 中评多(503+)
- 无缺页(396+)
- 格式多(672+)
- 内容完整(392+)
下载评价
- 网友 康***溪:
强烈推荐!!!
- 网友 曾***文: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国***舒: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石***致: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冷***洁: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马***偲: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焦***山:
不错。。。。。
- 网友 常***翠: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家***丝:
好6666666
- 网友 习***蓉:
品相完美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苍***如: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堵***洁:
好用,支持
- 小狗洛克爱学习:洛克的阅读课(精装绘本)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544529235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人性的弱点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554401880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即学即用法语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鸡冠壶:历史考古札记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战后风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千字文 弟子规-中华蒙学经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残疾人游泳指导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崩塌的金融帝国一华尔街飓风2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