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精美图片](https://img3m0.ddimg.cn/82/28/29405260-1_h_4.jpg)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古代中国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近代中国为何丧失弹性和可塑性? 85岁高龄的历史学家许倬云,以大历史的视野,讲述中华民族的万年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解决的。本书的陈述,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这漫长的时距,不下于一万年,乃是概括我们这一个复杂文化共同体演变的过程……在这几千年来,世界次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审察自己的归属和认同,也审察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应是非常严肃的课题,庶几我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
——许倬云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
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大历史”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书籍目录:
自 序 我们究竟是谁?
绪 论 在全球化的时代审察自己
章 新石器时代族群的分合
第二章 夏商周:核心的形成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
第四章 天下帝国:关键性的秦汉时代
第五章 秦汉时代的扩张
第六章 天下国家模式的衰坏
第七章 隋唐的天下国家
第八章 宋、辽、金和西夏的时代
第九章 金、元时代的外族征服
第十章 明代:专制皇权(上)
第十一章 明代:专制皇权(下)
第十二章 满清时代:后一个征服王朝(上)
第十三章 满清时代:后一个征服王朝(下)
第十四章 后论:复杂共同体的形成(上)
第十五章 后论:复杂共同体的形成(下)
附录
《说中国》·解说(葛兆光)
作者介绍: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退休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荣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汉代农业》《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以及《历史大脉络》《从历史看管理》《从历史看时代转移》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绪 论:在全球化的时代审察自己
自序中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什么人?”这个问题,确实有待思量。我们对于自己是谁,常常视为理所当然。用今天社会学、人类学的名词来说,这是一个认同和归属的问题。归属的圈子,并不一定是国界,因为国界经常会变动。也并不一定是族群的理念,因为族群本身毕竟是按照基因区分的,属于生物学上的判断,而且每一代都可能有外来的血统进入这一个群体,究竟我们是按照哪一种标准来传承:父系?母系?
或者按照语言、文化学上的理念来区分?或者根据文化本身的定义,按照我们的生活方式、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等,作为定义的标尺?而上面这几个参照标准,从语言到价值观念各项,也经常在变动。人群与人群之间会互相学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信仰,包括交谈的工具(语言、文字),两代人之间都未必一样,何况长期的演变更极有可能使得这些因素累积、转变,终发展出完全不同的一套文化体系。
由此可见,上述的大问题,并不是一言两语可解决。这本书就是为了思考这个问题,描绘出一些关于“我们自己何所归属”这个问题的发展过程。从系统论的观念来看,每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各种变量之间不断地互动,互动之后能够得到一个总体相。然而,时间永远在前进,没有任何总体相可以长久不变。任何复杂系统,也都不断地扩大或缩小其涵盖的范围—在某一个时期,在界外的部分忽然进入界内;同样的,本来在界内的部分,可以忽然被排除在界外。中国古代的名学,有“飞鸟无影”“轮不辗地”等观念,意指飞鸟和车轮都是具象的观念,然而,他们留下的痕迹却是不可能被定格的。因此,在本书提出关于我们自己所属的系统,我宁可从过程方面着眼,讨论其变化,而不从“定格”着眼,咬定某一个时期的体相作为归属所在。
任何复杂的系统,无论是宇宙或者是花朵,是世界或者是沙粒,都包含不同的部分,其间又不断因为各自力量强、弱而发生对抗、分合等“函数关系”。在一个大的人群体系之中,我打算以文化理念、政治权力、社会力量和经济制度为研究视角,以这四个方面作为考察的基本变量。中国历史观念中的朝代,毋宁代表的是政治权威;可是,任何政治权威都无法独立运作,政权必须倚仗经济、社会和文化理念三个方向的维系,才能具体地将这一个政权所统治之下的人群结合为一个共同体。
共同体也不是旦夕可以形成。以雨滴或者雪片比喻,水分子必须要有一个可以结合的核心,才能扩大成为一个大水滴,其重量才足以降落成为雨滴。大而言之,我们所属的太阳系,也必须有一个太阳作为核心,这一串行星才能构成一个星系。因此,在上述变动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从“成核”开始。
在本书中,我们从大概一万年前开始讨论。那时候,东亚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群体有比较固定的居住点,这个共同体内,开始出现若干文化圈,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形成中国复杂系统的“颗粒”或“粒子”。考古学上,结合各个新石器时代的地区文化,以及文献传留的传说,二者互相印证以界定这些“粒子”,然后才讨论到由此分合、演化,后形成的一些较大的地方文化。凡此分合、迎拒的过程,在传说部分,呈现为拟亲属的文化群传承谱系。接下来我会再谈到,为何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中游会出现一个核心,以及夏商周的连续融合如何将四周的地方文化吸纳于内。接下去,春秋、战国时期两阶段的演化,将这一核心推展到黄、淮、江、汉,形成中国文化共同体坚实的“核心”,堪称为其本部。
秦汉时代,一个庞大的共同体网络终于形成。这一“天下”格局,以其开放性不断吸收与消化外来的影响。这一共同体,从此长期屹立于东亚。在共同体之内,文化、政治、社会与经济四环互相制衡,具有自我调节的功效。东汉以后,大批外族进入中国,同时中国的主流族群转移于南方。这一调整过程经过上百年,吸收了南、北两方面的新成分,开启第二次具有“天下”格局的隋唐时代。在这一时期,亚洲中部和西部出现强大的游牧文化圈,以及由此孕育的伊斯兰文化。位居东亚主流的中国复杂体系,面对西、北两方压力,收缩到这一共同体的本部。宋代中国虽然仍旧以“天下”自居,其实已经缩小为列国体制中的一个国家。
辽、金、元与后的满清,几度出现的征服王朝,对中国人的心态产生严重影响。自从秦汉时代以来,中国基本上是编户齐民的社会,没有永久的阶级。征服王朝的主奴区别,改变了统治权力的性质,集权专制的皇权抹杀了儒家人本思想对皇权的约束,也淡化了社会/文化精英的影响力。明代虽是汉人王朝,夹在蒙古和满清之间,但其皇权的专制集权,却与那些征服皇朝的君权并无二致。因此,中国经历了四五个世纪的集权,相当程度地丧失了过去政治/社会/文化三环互相制衡的结构。以上各阶段的变化,将在相关各章分别陈述;也将在后论,阐述共同体内各部分之间的分、合、消、长。
我不拿族群作为“变数”来考量,因为族群本身是个人的综合体。由于新陈代谢、个别成员的生死,群体内容不断变化;个人是会移动的,个人成群移动,无论移出迁入,都不断引发族群的内涵及主客间关系的变动。如果按照族群某一时空的情形界定该族群,这个复杂的族群系统将很难被观察。因此,讨论认同与归属,不能仅仅从族群下手。
……
在今天东亚的中国地区,长久以来并没有形成西方“民族国家”的观念。也就是说,政治共同体是一个天下性的大结构,在这个“天下”的下层,才有各种其他的区块。这个区块在没有进入中华圈以前—甚至以后—可能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作为归属。在中华大圈子之内,所谓“百姓”,这“姓”字其实就相当于英文中的 “nation”,而不是今天的 “surname”。这种基本观念上的差异,使中国人在讨论民族意识时常常有和西文用法不太一致的地方。这是我们这本小书讨论中华民族问题时必须理解的一个大前提。
在下面各章,我们将从新石器时代各个地方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冲突与融合,讨论到文化的扩散和重组,间接也可以反映人类可能因应文化的开展而发生的各种迁徙与混合。然后,我们会在历史时代找出几个关键的时期,针对这些时期的战争与贸易及因此引发的人群迁移和融合,讨论到各地族群之间的混合,以及一些孤立的“口袋地区”所呈现的地方特色。前面我们提到复杂体系的“成核”过程,也意指此处各种移动与混合。
整体言之,中国五六千年的内外变化,犹如各种不同的豆类被倒在一个锅内,不断地搅和成腊八粥;假如把它们磨成浆,则出现的将是混合的豆浆。这种混合,可能就是新加坡学者报告指陈的:现代中国人基因呈现的高度一致性。长期混合的结果,不同于选择刻意保存某种基因的“纯种”。我们必须理解:天下没有真正的“纯种”,跑马场上的纯种马,都是特意保留的单纯基因组合,有其一定的长处,但是也有更多遗传的弱点。人类将来走的道路,也是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之后,逐渐构成一个共同的人类种属。其中,个别的人会呈现不同的外表,而他们的基因却是上述“豆浆型”的混合,那才是所谓“现代人类”。
本书的章节也会讨论到“汉人”或是“汉族”这些字眼发生和演变的过程,以及后来例如“秦人”“唐人”“明人”等类似名称,为何都不像“汉人”这个词一样,有如此长期的生命力。这一串名称,如所众知,乃是从皇朝的名称延伸而来。这些名词并不是根据血统或者基因的不同而产生的,而应当是与文化认同关系密切的社会结构及国家性质有关。在下面有关的各章,我们会谈到,为什么“秦人”在西方文字里面会成为“China”,而在中国的历史里面,“汉代”这一皇朝称谓则存在得更持久,代替了“秦人”成为中国的另一名称,甚至于后世的唐、明皇朝竟不能取代“汉人”。
后,我们也必须要严肃地面对下述问题:为什么过去“中国”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能将许多外围的文化吸入华夏圈内?从另外一方面看,华夏圈又如何保持足够的弹性,吸纳外围的文化与族群?今日,我们要考察的课题正是,为什么到了近代,中国丧失了过去的弹性和可塑性,以至于到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地审视本书的主题:中华、华夏和汉人?
世界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在这几千年来世界次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审察自己的归属和认同,也审察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应是非常严肃的课题。庶几我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中国人能如此自我审察,对世界是有益处的;邻近的其他国家,在中国的自我审察过程中,不能责备中国,认为中国是以民族情绪威胁他们;中国也因为对自己有所了解,不至于产生大国沙文主义,也会因此消减四周邻居的敌意。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中国皇朝,向来以汉、唐为最重要的时代。假如借用佛家“成、住、坏、空”的说法:汉代是充实华夏,完成“中国”本体的“成”;唐代则是取精用宏、开展性的“大成”。人类历史上,许多地区都有过“盛世”,往往在极盛巅峰开始下降。在此以后,又往往有一段过程,该一复杂系统逐渐固定、僵化,而逐渐衰败。唐代的巅峰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天宝以后,安史乱起,唐代逐渐过了升降交点。根据佛家所谓“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唐代的“大成”之后,应是“住”的阶段:巅峰在此,下坡也在此开始。
相对言之,蒙元是征服者,以武力压制中国人,乃是弱肉强食难免的现象。朱明以驱逐胡人为口号,应以同胞对待中国百姓。可是,太祖杀伐立威,又将专制极权制度化,有明一代始终未曾改革。更可悲者,满清入主中原,沿袭明代制度,再加上征服王朝的武力镇压,于是中国人生活在专制极权的统治下长达六七个世纪之久。这一长期的压迫,斲丧中国人的自由,扭曲中国人的人权,对中国民族性造成的伤害,至深至巨。
儒生是寄生在政权的体制内,朝代可以改变,可儒家权威及其造成的社会制度却是长久存在,难以改变。这是中国历史的吊诡性:稳定——甚至超高度的稳定,却难以适应外力引起的新环境。
在今天东亚的中国地区,长久以来并没有形成西方“民族国家”的观念。也就是说,政治共同体是一个天下性的大结构,在这个“天下”的下层,才有各种其他的区块。这个区块在没有进入中华圈以前—甚至以后—可能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作为归属。在中华大圈子之内,所谓“百姓”,这“姓”字其实就相当于英文中的“nation”,而不是今天的“surname”。这种基本观念上的差异,使中国人在讨论民族意识时常常有和西文用法不太一致的地方。这是我们这本小书讨论中华民族问题时必须理解的一个大前提。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边界,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即使在古代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如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混合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中国古代的这一格局,和欧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欧洲,一批又一批新进入的族群,凌驾在当地人之上成为“贵种”,没有融合各种族群的机制,致使族群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整个欧洲核心不断转移,由爱琴海周边移到地中海的意大利,又移到西欧的法国,又分化为日耳曼的中欧和大西洋上的英伦,最后转移到北美大陆。欧洲的东部从罗马分裂后又自成局面,与西欧、中欧分道扬镳。各个核心之间难以融合,多有抗争。独一真神的信仰又具有强大的排他性,更使得族群之间的冲突至今不能消减。
在这种观念下,唐代的天下其实也没有边界。整个唐代,在北方、西方都没有长城,也没有边塞,那是一个开放的领土。任何族群愿意归属,其领袖都可以取得中国的官称,被列入大唐天下之内。这是一个开放的天下秩序,有极大的包容性,也有极大的弹性。
相对于汉代的天下秩序,唐代又有所不同。汉代的天下秩序,最重要的观念乃是皇帝承受天命,作为普世的共主。汉代在逐渐扩张的过程中,很重视中央的号令直达地方,也重视将地方的俊彦纳入统治机制。汉代重视的是从上到下坚实的结构,而唐代的机制则大开大阖,来者不拒,向四方延伸。有一次,我在西安凭吊汉唐古迹时,曾经将汉唐比较,认为汉代是厚实,唐代是宏大,各有其特色。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近十年重要的著作。《说中国》是许倬云先生近年来重要的著作,撰写期间备受中外学者期待。他持续思索中华民族的内涵和外延,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之大潮中,分析中国应如何自处,也期盼中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特性,融入全球化之中。
2、“中华民族”的“化学定性分析”。“中国”的演变过程变化多样,“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也是错综复杂,许倬云教授从政权、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四个关键方面,梳理中国的广土众民如何形成一个坚实的共同体,分析我们为什么会自称“中国人”、“中华民族”,外国人又为何称中国人为“汉人”、“唐人”、“华人”。
3、葛兆光教授撰写万字长文,深入解读。中国这个庞大的共同体为什么会形成,为什么历经两千多年,从未崩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谁是中国,谁是中国人?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撰文解说,让我们收获更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4、张维迎、白岩松联合推荐。三位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跟随许倬云穿越历史与成见,在中国的大熔炉中,提倡包容开放的气度和天下格局,寻找通往光明之路的指引。
媒体评论
“华夏/中国”不是缺乏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个历史再给现在的历史学家出难题。许先生的笔下,是一部大历史,有“截断众流”的大判断。我相信,许先生无疑深感现实世界的刺激,他担心的是,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之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
——葛兆光
复旦大学教授
著名企业家
人们常说美国是个大熔炉,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告诉我们,其实中国也是一个大熔炉,中华民族是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融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许先生还告诉我们,正是包容、开放,铸成了这个共同体,一旦失去了包容开放的气度和天下的格局,中国就停滞不前。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学会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破除狭隘的种族偏见,以积极的态度拥抱全球化。
——张维迎
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书写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白岩松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书籍介绍
本书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解决的。本书的陈述,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这漫长的时距,不下于一万年,乃是概括我们这一个复杂文化共同体演变的过程……在这几千年来,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审察自己 的归属和认同,也审察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应是非常严肃的课题,庶几我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
——许倬云
“华夏/中国”不是缺乏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个历史在给现在的历史学家出难题。许先生的笔下,是一部大历史,有“截断众流”的大判断。我相信,许先生无疑深感现实世界的刺激,他担心的是,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之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
—葛兆光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
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大历史”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在线转格式(430+)
- 品质不错(390+)
- 推荐购买(557+)
- 字体合适(212+)
- 超值(470+)
- 章节完整(63+)
- 无颠倒(90+)
- 内容齐全(310+)
- 实惠(558+)
- 愉快的找书体验(57+)
下载评价
- 网友 宓***莉: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敖***菡: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益***琴: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孔***旋: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曹***雯: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师***怡: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芮***枫: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通***蕊: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方***旋: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堵***洁:
好用,支持
喜欢"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2版)"的人也看了
- 遥感与GIS应用实习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完形治疗/观点与应用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幾米笔记本-童年 几米 海豚出版社 9787511019639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正版畅销】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你有你的日月星辰:丁立梅给孩子的信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典藏】【包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2022年1-12月典藏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117191890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英汉法律词典(第五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24春 小学教材全解 五年级 5年级 英语下 教育科学版 广州专用 三年级起点 广州教科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建筑制图与识图习题集(第三版)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规划教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5分